上月苏绣定做交货 |
站内产品搜索 |
|
民间刺绣介绍
裕固族民间刺绣
裕固族分布于甘肃的少数民族。约12万人(1990年)。为回纥后裔之一。用东部裕固语、西部裕固语,无文字,通汉语文。信藏传佛教。未婚女子有带头面的习俗。主要从事畜牧业,兼营农业。崇尚骑马和射箭。
裕固族主要从事畜牧业,信奉喇嘛教。在风俗习惯上近似藏族。
裕固族的祖先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的丁零、4世纪的铁勒和居住在色椤格河和鄂尔浑河流域的回纥。回纥是东部铁勒(亦称狄历、敕勒、高车)的六大部之一。后来东部铁勒在反抗东突厥汗国的斗争中,形成了以回纥为核心的部落联盟,被称为“九姓铁勒”或简称“九姓”。8世纪中叶,回纥击败突厥在乌德勒山(今杭爱山支系)、温昆河(今鄂尔浑河)建立回纥汗国。9世纪中叶,回纥汗国为黠戛斯所破,回纥各部四处迁徙,其中一支投奔河西走廊,与早先迁来的部分回纥汇合,在这里生息繁衍,成为当今之裕固族。
甘肃省裕固族民间刺绣自古丝绸之路开通后,千百年来不断创新,把中国四大名绣与十字绣及藏族、蒙古簇、维族等民间刺绣相结合,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完整的艺术体系,内容丰富,色彩鲜艳、构图严谨、针法多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强烈的民族气派。这一朵民间艺术之花,表达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也反映出他们高尚的情操、淳朴的精神面貌、高度的艺术修养。他们只用一根纤细的绣花针和色彩缤纷的丝线,就能把自己的理想、希望和情操,刺绣到许多日常生活用品和服饰中去,使之庄重朴实而又华丽多姿,色彩璀灿而又和谐雅致。
甘肃省裕固族民间刺绣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图案纯朴、色彩艳丽、构图简洁、造型夸张、针法多样、绣工精致。这些来自民间的刺绣艺术品,大都出自农村劳动妇女之手。这种传统的刺绣技艺往往是通过家传、互相之间的交流而得以延续的。这里的女孩子,在少年时代就受到家庭的熏陶,开始学着刺绣了。随着年龄的增长,绣花在她们的成长中自然成为一项重要的艺术活动。她们在实践中不断积累了经验和技能,又在长辈的影响教导下,从模仿进而独立地去创造新的花样,形成了裕固族民间刺绣的独特风格。尤其作为服饰刺绣,是与人的性格相协调、相适应而存在的,因此它既是一种造型艺术,又是一种环境艺术;既是一种灿烂的民间文化,又是丰富多彩,真真切切的民俗生活。甘肃省裕固族民间刺绣有的写实,有的浪漫,有的夸张,创造出无数既富有装饰趣味又有浓郁的乡土气息的刺绣工艺品来,显得率真、纯朴、热烈、犷野.民间歌云:“八岁学针线,十三进绣房,进了绣房绣鸳鸯,百样故事都绣上。”
刺绣种类繁多,有枕顶、肚兜、针扎、绣片、披肩、绣帽、香包、烟包、针包、袜垫、挂片、衣绣、桌裙、门帘、床罩等。所绣内容取材十分广泛,传统的花卉草虫、禽兽鸟鱼、山水树木、吉祥文字、民间几何图案等,无所不包。技艺娴熟的妇女,还刺绣“二十四孝图”、“百子图”、“吉祥如意”等人物故事。其技法采取平绣、锁绣、挑花、纳绣、穿插绣、齐针、套针、网针等。为使绣品锦上添花,往往有剪绒、打结、锁边、钉线、圈金、打眼等辅助工序。旧时姑娘出嫁,多有绣花裙、绣花披肩、绣花鞋、绣花枕等绣品伴随。出嫁之日,将这些嫁妆摆于院内,亲朋至友瞻顾,品评刺绣技艺高低。每逢端阳节,可谓民间刺绣艺术大博展之期。这天,小孩满身系挂老虎、狮子、青蛙、蛇、蜥蜴、鸡、兔、牛、羊、猴,还有金瓜、桃、葡萄等动、植物香包,民间称之为“耍活”。老者贺寿,常见刺绣的寿幛。有的寿幛上刺绣“八仙人”,有的刺绣大“寿”字,并用福(蝙蝠)、禄(鹿)、寿(桃)、禧(喜鹊)组成图样,绣工精细,色彩艳丽。孩子满月时,嫂、姑、姨、舅妈、外祖母等也会送来虎头鞋、荷花帽、五子登科肚兜、狮枕、鱼枕等吉祥绣品。 |
本文部分图片文字来源:互联网 整理:2007本站 用途:资料介绍 声明:如有转载借鉴请注明本站版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