瓯绣
瓯绣因产于瓯江流域,故称瓯绣。属温州地方传统艺术,由中国传统刺绣发展而来。温州地处瓯江之滨,故亦名“温绣”。
瓯绣的最大特点是针法繁多、多变,做工精细构图精练,纹理分明,针脚齐整,绣面光亮适目,色泽鲜泡调和,动物羽毛轻松活泼,人物、兰竹都能绣得精巧传神。如《松鹰图》中一只鹰就采用了扇形针、切针、平针等十多种针法,还采用很多质地、粗细、色泽不同的色线混合使用。瓯绣的品种很多,除各式画片、挂屏等装饰品外,还有台布、戏装、枕套、被面等实用品。画面有人物、山水、花卉、走兽4大类,1000多人花色品种。
瓯绣毛竹抽丝编织制成,制作者将毛竹刮去青皮,通过分层开片,煮熟抽丝,编织成竹帘,然后用颜料或彩线在上面制成花鸟、山水或人物,所以也称作“画帘”。
瓯绣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唐代锦衣,兴盛于明清时期,当时多用于庙宇中的刺绣花纹。800多年以前,温州地区运用刺绣美化服饰,绣品技艺达到相当水平。瓯绣是浙南一带的传统手工艺品,可与湘绣、苏绣、粤绣和蜀绣相媲美,被称为中国的名绣之一。清咸丰三年(1853),温州设有专业绣铺。绣工人数曾达到600至800人。
据说瓯绣最早产生于民间善于刺绣的妇女之手,古时温州少女有“十一十二娘梳头,十二十三娘教绣”的刺绣传统,足见当时瓯绣的普遍和兴盛。
瓯绣为温州历代民间妇女的家庭传统副业,那时的刺绣品种有衣服、小儿帽圈、围涎、锦肚、妇女鞋面、枕头、荷包等,题材只有花鸟鱼虫之类。瓯剧的传统名戏《高机与吴三春》,就是一出反映明代嘉靖年间浙南民间刺绣能手和织绸艺人相互爱慕的美丽动人的故事。温州瓯绣从装饰生活用品开始,长期以来多用于迎神赛会、戏衣和男女婚嫁之用。绣品从绣品社袍、戏衣、寿屏等发展成刺绣山水、人物、走兽及书法等装饰品和欣赏品。
清咸丰三年(1853年),温州开始设有专业绣铺。多以绣官袍、龙袍、寿屏及庙宇应用的绣品为主,内容有人物、花鸟、山水等。以后品种增多,有枕套、被面、衣料等。
文化大革命期间,瓯绣开始日趋衰落。续千百年、作为我国六大名绣之一的瓯绣,随着岁月流逝日渐衰落,实在令人惋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