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苏绣定做交货 |
站内产品搜索 |
|
机绣浅说
画“画”讲究“以形写神”,机绣中,形是墨样神是色。墨样再佳,色配不好,绣品也不会成功。 画“画”的着色根据“画种”的不同,有的一笔下去,浓淡不同的层次就显现出来;有的需要一遍一遍地复盖和渲染而成。 机绣的配色,跟绘画很不相同。一色线绣在绣品上,只是一个色,分不出浓淡。而浓淡的效果由选线配出来的。 要选好线,配好色,需先熟悉绣花线中一定的色级号码。色级是标志色彩名称的一个术语。是为了使人便于识别色线而编出的号码。 我国生产绣线的工厂很多,色号也不完全统一,如:上海东风线厂的牡丹牌,上海东风线厂的金星牌,郑州丝织厂附属丝线厂的塔牌,江苏泰县厂的熊猫牌,南京纺线厂的红梅牌,天津市制线厂的红星牌,苏州花线厂的双猫牌等等。另外上海、南京、北京等地又试制生产了涤纶金银线。 各地各厂出的绣花线,有的有色级色号,有的只有色级,没有色号,虽然同一色级色号,但由于厂地不同,牌号不同,在色级上也略有一些微小的差异,尽管如此,从整体上来说,基本上还是一致的。 绣线色级愈多,愈方便。色线齐全应手,对绣好一个绣品,有很大的作用。但有了齐全的色线,也不一定就能配出好的色彩来。这就要求我们不断的在实践中,提高对色线的认识和应用的能力。选线配色问题,是不能用一个简单的公式来代替的,应在保持各种物体特征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技艺,大胆地进行艺术创作。当然,这种创造性,也不是无边际的,机绣有机绣的特点。机绣的配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一)根据花样和墨样风格的不同来考虑 一般说来,在花样的设计勾绘过程中,设计者对色彩以作了全面的考虑。有的绣者可以自己设计花样,也就能根据自己的需要配出色彩。 专业绣工一般都靠设计人员设计花样,有的设计人员还在花样上标明那些地方用什么色彩,这对绣者有很大的帮助,绣工要尊重设计人员的意见,不要自由改变其花样的风格。 例如,硬要将锁边绣、剪贴绣、围皮丝理绣等适当单色和素色的花样,配出五花十色来,就有可能破坏花样的造型,引起画面鬲乱。失去朴素、明朗、大方的特色。 (二)根据绣料色彩的不同来考虑
绣料大多用白色,但也用红、黄、蓝、绿、黑、橙、紫、青等色布、色绒和色涤棉。在白色绣料上最好配色。在其它色料上配色就很考究。色配不好,效果就差。比如,在黄、紫色绣料上,多用灰青色、红、黄色线刺绣,其绣品就会显得陈旧。在红色绣料上绣红花,在墨绿、蓝、咖啡等色绣料上,绣绿叶,因互相之间色彩的明显度不大,其绣品就不醒目。当然,并不是说在绣料上,不能用同类色和邻近色绣线刺绣。只要用的适当,是可以得到较好的效果。但要注意,再墨样中各物象的边缘,多显现白色,以增加色彩的明显度,使所绣的物象,跟绣料能互相衬映。
在有色绣料上,勾绣物象边缘的色线,最好要能产生强烈的色彩对比。比如在黄绣料上刺绣,所绣物象选用的边缘色线可用红、绿、蓝、黑、白等色。 在红绣料上刺绣,所绣物象边缘,使用的色线可以用白、黄、灰、黑等色。 另外,还可以采取“起”的方法,就是:绣料色线,所绣物象色要深;绣料色深,所绣物象色要浅。 两个相邻的物象,色调要有所区别,同类色要有疏密分布,力求产生强弱之分。 如果配合后,预想效果达不到,可用金、银线做些穿插补救因金银线有光泽,它同任何色彩都不矛盾,均可取得协调效果。 (三)根据不同的服务对象,对色彩有不同的喜爱和要求考虑 洁净、淡雅的素色,会给人明快、安适、开朗、文静之感。在现代生活中,城市、机关、厂矿中的多数人,是很欣赏这种色彩的。农村的大多数人喜欢明显对比强一点的色彩绣品。 (四)根据自己手边的绣线和绣者自己的爱好来考虑 绣线的色级很多,仅上海东风厂生产的色线就有180个色级。一个专业的机绣厂(组)也不必把所有的色线都购齐,业余爱好者更没有这种必要。 业余爱好机绣的人,配色多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来选购色线的。只是要注意在购选色线时,尽量使色号相跟,绣时才容易取得协调一致的效果。 不管专业和业余机绣者,身边的某些色线都有暂时短缺的现象。遇到这种情况,不可硬照原定色级刺绣,可酎情根据现有色线,以不损伤物象的真实为限,用其它线代替。 (五)根据墨样中的主要物象来考虑
一个墨样,不可能把什么物象都来个平分秋色,而是要突出重点。如果重点不突出,就会显得零乱。在刺绣时,一般规律是先绣主要物象,后绣陪衬之物。在配色上,要突出主要物象的色调,再来选陪衬物象的色彩。 艺术品不同于实物。刺绣中的色彩又必须机接地死守着物象实际的色彩。物象实际的色彩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光线、节令、气候、环境的不同,经常在变化。水在阳光下可以透红,云彩可以变蓝、变黄、变红等,所以刺绣中的色彩也要大胆变化。 例如:一般叶片是绿色,与黑色无关,但在刺绣时,可在深色处用黑线绣出,更能增加色彩的浓厚。 又如按一般的配色原理,靠前面的、近的、下边的部分,色要浓些;后面的、远的、高的部分,色要淡要浅。这样会使前后、远近、高低的层次得以分清。根据需要,也可完全反过来配色。 色彩的变化,要注意不能滥用鲜艳刺目的色彩,以免使人感到眼花缭乱,产生不舒服的感觉。 |
|
|